黛珂广告

区域文化形态与特征探析

陈运普+向宁平摘要区域文化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自身的演变、传承的过程,又不断受到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巨大影响。文章探讨区域文化的演变过程,把握区域文化形态特征,研究区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为推动特定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

陈运普+向宁平

摘 要 区域文化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自身的演变、传承的过程,又不断受到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巨大影响。文章探讨区域文化的演变过程,把握区域文化形态特征,研究区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 为推动特定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知识借鉴。

关键词 区域文化 成因 形态 特征

作者简介:陈运普,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向宁平,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223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文化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区域文化一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通过良性互动,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深入开展区域文化问题研究, 探讨区域文化的演变过程,把握区域文化形态特征,研究区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推动特定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的发展,是当前社会科学学术理论研究中急待解决的热点之一。

一、区域文化的概念

区域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作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当中沉淀积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但从狭义上理解,文化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群体生活精神层面的文明化过程及其水平就表现为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在我国,各地自然环境、民俗风情、政治经济社会差异,孕育了不同特点、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上看,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形成不同特质的地域文化,历史上的燕赵地区,地处平原,传统的生产方式为旱地农耕,由此而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平原文化、农业文化、旱地农耕文化。江南湖湘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们生活自如、达观,甚多温情,形成了湖湘文化。

从行政区划上看,我国的行政区划对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区域文化是行政区划内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从古代“楚文化”、“趙文化”等,到现代的大到省级区域文化,如“湖北文化”、“陕西文化”,小到市、县、乡镇文化等,它们都具有区域演化和嬗变的过程,且具有较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适应的潜质。

从文化特质上看,一个特质的区域文化的产生在历史上都有其文化源头,其文化源头往往是由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本地区文化的代表演化而来。历史上,燕昭玉的报复伐齐和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因为从此以后他们的事迹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慷慨悲歌的风格,便成了燕文化最主要的特征。赵文化武勇任侠的特征以赵武灵王的胡服尚武为最主要标志。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即区域文化。对区域文化的成因分析,只从其某一方面不能全面的说明问题,而应综合地、多方面地去分析。如同处一个地域,具有相同或相近似的经济生活方式,形成同一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的“共同体”不是靠行政区划来维系,而是以文化的同一性自成体系的。当然,不讲行政区划,独立于行政区划外的区域文化是脆弱的。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文化的成因也在发生着变化,显现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区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的趋势。

总之,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地域文化的形态

以现代视角研究区域文化形态,就不能仅凭其成因,而应当将其纳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中进行研究,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于“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动态性时空概念,区域文化表达的既是一个文化空间的概念,又代表着一个空间关系的文化分类,因此,划分区域文化的依据和标准不一,其形态也有差异。

从总体上看,任何区域文化具有内容和形式两种形态。区域文化的内容包括该区域内居民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精神层面的要素;区域文化的形式包括该区域文化活动、文化产品以及文化产业等,具体的包括历史文物、遗址遗迹、方志史料,名人名作、民间文艺、风土人情等。从地域的空间上划分,区域文化按不同层次划分,可以分亚洲文化、中国文化、西南文化,表现出的文化形态也有差异,即使是在同一文化层次内,也可以划分出层次不同的文化形态,每一个大文化区可以划分为若干亚文化区,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在共同文化规则下聚合成一个巨大的文化体系。

从历史发展看,中国的区域文化经历了部族文化、方国文化与地域文化三个重要的历史形态。史前时期的文化完全是以部族为单位的区域性文化,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遗址,上古时期的黄帝部落、炎帝部落等历史传说,就是这种部族文化的体现。商周以后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是相对独立的以方国为基础的区域性文化,即方国文化,虽然这时发展出了汲收各部族文化的中原核心文化,但是分封制使得各个不同封国形成了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独立性很强的诸侯国,加之殷周之外的大部分地域均是独立的方国或部族,因此产生区域性特征很强的方国文化,我们现在所讲的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就是这种以诸侯国为基础的方国文化。

当前,研究发掘古文化较多,研究创造新文化少,这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极为不适应。因为,不论是吴越文化,还是秦汉文化等,都是旧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政治风貌的写照,反映的仅仅是旧时代的文化氛围、精神风貌。虽然有文化传承性,但它已远远不能展现新时代的新文化。

因此,我们研究地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发思古之幽情”, 不能一味津津乐道古人创造的古文化,而是为了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应大胆地创造新文化,让我们的后人以我们创造的文化而自豪,传承发扬光大中华思想文化,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三、区域文化的特征

从区域文化的成因和类型的分析,我们看出区域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区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民族性

人类活动要借助一定的空间条件才能进行,因此,区域文化具有地域的特性。我们提到某一区域文化时,一定是指那个特定区域内由于其资源、气候、人文、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孕育出具有某些文化特质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有地域边界的社会生活的综合场所,是区域内生产和生存的“情趣”、“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它的“形成-扩散-重构”过程,即习俗教化过程,强调区域社会的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区域内成员的认同感,增加区域凝聚力。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建构和休闲方式是区域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文化的地域性与文化的民族性是相互联系的,一般民族都是带有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区域文化要受到民族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不论怎样的富有区域特色,也体现出民族性的一面。所不同的是,文化的地域性较之文化的民族性,凝聚了这个区域的精神,体现了这个区域的灵魂,浓缩了这个区域的文化。在区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是特定民族恪守的共同语言、风俗习惯和民族性格,是该民族恒久的传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

(二)区域文化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文化是一个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每一代人都要继承传统文化,针对新的时代需要不断利用和改造,使其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所以,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一旦形成,就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一个地区过去经济相对发达,后来经济又落后了,但这个地区的文化影響力仍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一般来说,先进的文化铸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造就贫困的经济。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及江浙地区是我国当前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究其经济迅速增长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传统、科技人文等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自宋代以来,该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该地区文化水平高,商品意识浓厚,为该地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文化本身可以不断的重复,也可以通过开发更加丰富,更加有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前代文化遗产的价值,善于宣扬传统本身得以存在和流传的合理性,表现出巨大的再生能力,区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跟随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征。任何文化都与特定的时代相关联,并伴有时代的印记。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格局和取向随之呈现出多样性,是区域文化创新性的表现。但需要强调的是区域文化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并不排斥文化导向的一元化。现阶段,大胆创新区域文化应从实际出发,以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区域文化创新的核心和灵魂,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反映出区域文化的特点与内容。

(三)区域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区域文化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有自己的特色,但同时它还具有包容性。即具有接纳、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形成“多文化”的融合。才能使各种不同的文化相互影响、借鉴、融合,逐步形成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这种文化是中国不同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具有开放、兼收并蓄的品格。

这同样适应于我国的区域文化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区域文化,首先要尊重历史,中华五千年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次要借鉴其它地区文化,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实践证明,文化必将超越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形成绚丽多彩的世界文化。区域文化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也必将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相交流,并在交流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在充分体现本区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兼容并蓄的文化。

在知识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化已成为经济建设和政治文明的一种支撑力,成为一个区域竞争的重要标志。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在加快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阵地,以文化凝聚合力,推动区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永进.繁荣地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述要.天府新论.2004(5).

[2]李宗植.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光明日报.2003-11-19.

[3]湖湘文化访谈之五.湖南日报.2001-11-09.

此文由 中国教育导报-高中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教育导报 > 高中 » 区域文化形态与特征探析

陈运普+向宁平摘要区域文化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自身的演变、传承的过程,又不断受到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巨大影响。文章探讨区域文化的演变过程,把握区域文化形态特征,研究区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为推动特定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