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明高
长江三峡腹地,重庆万州,一个因三峡工程建设形成的超20余万的移民城市。在人口迁徙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中,部分迁移的家庭陷入“陪伴困境”:隔代教育难补亲子缺位;家园沟通方法匮乏。而作为市级示范幼儿园的万州区电报路幼儿园用十五年时间,在这片因水而兴的土地上,搭建起“共情·共责·共育”的教共体桥梁,让“有效陪伴”从教育奢望变为库区家庭的日常图景。
搬迁后的“陪伴之痛”:三组数据勾勒教育裂痕
2005年,首批移民安置完成,幼儿园团队的调研报告便敲响警钟:部分家庭因父母务工或生计奔波,每日有效陪伴不足20分钟;75%的祖辈家长在问卷中写下“不知道如何和孩子聊天”;更有小部分留守儿童出现适应性交流问题。
“家长王师傅凌晨5点离家去市场卖菜,孩子跟着识字不多的奶奶生活,入园时连‘妈妈’都喊得含糊。”翻开2008年的家访记录,泛黄纸页上记录着典型困境:年轻父母为生计奔波,祖辈教养停留在“吃饱穿暖”,教师想指导却苦于没有系统方法,三方在亲子教育中陷入“各自为战”。
三大痛点逐渐清晰:家长缺乏责任意识、教师指导方法缺位的“意法双困”;新老教师能力断层、培训机制缺失的“指导断层”;幼儿园、家庭、社会资源割裂的“机制脱嵌”,成为横在库区亲子教育前的三座大山。
三层体系破局:从“单兵作战”到“生态重构”,面对困境,幼儿园提出“教育生态重构”理念,让“共情共责共育”贯穿三大攻坚体系:
共情先行:唤醒责任+方法渗透
通过47场“家长沟通”,教师带着《幼儿心理发展图谱》走进移民社区,用“孩子画笔下的家庭”等互动活动,让家长第一次意识到“陪伴缺失会在孩子心里留下痕迹”。随后幼儿园推出的“7-30陪伴法则”(7分钟专注倾听+30分钟互动游戏),借助手机小程序每日打卡,让37分钟高质量陪伴成为很多家庭的“必修课”。实施一年后,参与家庭的亲子互动时长提升3倍。
2. 共责筑基:师资培养+专业支撑
组建由高校专家、社工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导师天团”,实施“一师多徒”结对工程:新教师跟着导师入户学沟通技巧,资深教师在高校研修中更新理念,每学期2次集中研修、4次一对一指导,让教师从“只会开家长会”蜕变为“家庭陪伴顾问”。
3. 共育成势:多方协同+生态延伸
取“幼儿园(K)-高校(U)-家庭(F)-社会(S)”首字母,幼儿园联合社区、重庆幼儿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了6个“家庭教育联络站”,每月召开联席会议破解协作难题。图书馆变身“亲子共读基地”,年均15场“沉浸式实践活动”让教育从幼儿园围墙内延伸到生活全场景。
十五年坚守成范本:
这场始于2010年的教育长跑,在2025年迎来丰收:
1、家庭陪伴质量显著提升:96%的家长掌握“倾听式沟通”“游戏化陪伴”技巧,幼儿因陪伴缺失引发的情绪问题下降40%,“家长玩手机、孩子看电视”的“背对背陪伴”场景减少75%;
2、教师专业能力全面进阶:形成3支市级优秀指导团队,27篇研究论文、十几项市区级成果,让“库区经验”有了理论厚度。
春日的实践基地里,李女士握着孩子沾满红薯泥的小手,在画纸上印下歪歪扭扭的笑脸:“以前总觉得欠孩子一句‘对不起’,现在知道每天认真听他说话,就是最好的补偿。”这片曾因搬迁而散落的土地上,千万个“李女士”正在重新理解“陪伴”的意义——它不是奢侈品,而是藏在挖红薯、编竹篮、睡前故事里的成长密码。
从“搬得出、稳得住”到“育得好”,万州的实践为库区搬迁教育交上答卷:当“共情”叩开家门,“共责”筑牢机制,“共育”联结社会,优质亲子陪伴便能成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底色。正如万州区电报路幼儿园走廊上的那句标语:“最好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慢慢长大。”是啊,陪伴不是物质堆砌,而是用十五年如一日的耐心,将教育的根须深扎进每个家庭的日常——这,或许就是破解库区教育困境的终极答案。这,或许就是十五年坚守的终极答案。
当记者问及未来规划时,园长熊壮指向江岸新建的生态公园:“我们正在开发平湖户外亲子课程包,让长江边的每块礁石都成为天然教具。”夕阳下的江面泛着粼粼波光,正如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最好的教育,永远生长在生活与爱的交汇处。
此文由 中国教育导报-新闻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教育导报 > 新闻 » 三峡库区十五年陪伴攻坚:从“陪伴缺失”到“温暖共育”的教育蜕变——重庆市万州区电报路幼儿园构建“共情共责共育”教共体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