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视剧《小别离》,有个剧评如此说——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父母送孩子远读,对孩子要求严苛,背后都寄托着期待与爱。可是,因为这份爱,却引发着一系列的家庭问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于芮介绍,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家庭教育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很多家庭不再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也发生着标志性的时代变化。
这种时代潮流是不可逆转的,家人相处时应寻找新的沟通方式,为家庭教育进行重新定位,这是摆在家长和子女面前的共同课题,值得所有家庭思考和重视。
案例1 女儿出国留学,全家陷入焦虑
王先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妻子则是全职太太。在女儿17年的成长中,妈妈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精神上更是给予全力支持。因此,他们的女儿小王特别依赖妈妈。王太太也不无自豪地说:孩子是我的一切!
高中阶段,王先生夫妻俩决定将女儿送到美国求学。原本全家人都为这件事感到欢欣,可孩子上了飞机之后,王太太一下子就“瘫软”在丈夫的身上,潸然泪下……王先生本以为这只是太太难忍离别之情,谁知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里,王太太茶饭不思、入睡困难,闭上眼睛似乎就听到女儿喊妈妈,碰巧的是天天关注美国校园新闻的她,看到一则美国校园枪杀案的消息,瞬间陷入崩溃,人一下子晕了过去,假如不是邻居有事来敲门,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月后,王先生的家庭生活整个变了一个模样:夫妻俩在家相对无言,各自死死盯着手机,生怕电话响起时耽误第一时间接起。而女儿的来电频率、次数、通话时间也在逐日下降……更令人惊讶的是,王太太开始抱怨丈夫对她不关心,甚至怀疑丈夫已经变心,还抱怨女儿“没有良心”……
好好的三口之家,因女儿留学变成了这样!可是故事还没结束,在女儿离开第55天时,丈夫接到美国校方委托驻美大使馆打来的电话,言说女儿疑似患有躁郁症,经校方和中国驻美大使馆协商,给出两条建议:一、家人赴美陪同治疗;二、女儿回国休养。
最终,女儿由驻美大使馆协调回国休养,一家人经过一个月的心理调适,终于基本恢复了正常生活。女儿的第一要求就是:今年不再去美国,要求重读高中,尽最大努力先读国内大学。
■专家点评
家长不放心是一种“精神依赖”
这家人经济上的损失先不计算,时间上的损失前后共计整整一个学期,女儿只好回到高二重读,这样求学路上要比同龄孩子多付出一年的时间,家人在精神上的体验只有自己知道。
这家人的故事很典型地体现了社会上很多家庭父母对孩子培养的模式:妈妈在孩子成长中全面负责,爸爸参与较少。在长时间的陪伴过程中,妈妈、孩子、爸爸的身份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来孩子长大离家是正常的事情,却因母亲的“不放心”而变成一种焦虑和烦恼。“牵挂”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依赖”或者说“爱的控制”、“爱的约束”。
这个家庭的故事提醒我们: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作用和位置,相互不能替代;家庭关系中,有先来后到的顺序,夫妻关系才是第一重要!只有恩爱的夫妻关系才能创造和谐的亲子关系,温馨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在此提醒事业忙碌的丈夫和全职太太们,再忙也要回家,再闲也不能把对配偶的情感关注转移到孩子身上!
案例2 孩子越来越烦躁,家长感到很困惑
市民吴先生异常困惑,为什么儿子天天回家几乎不说话,除了吃饭入厕,大多数时间都在自己房间里度过。不知从何时起,儿子回房间就锁门,儿子的手机再也没出现在吴先生视线里过。
除了向父母提要求时语气好些,其他时间说话“横”得很,放学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不准时,只要谈及学习和学校的事,儿子就很不耐烦。
饭桌上夫妻的话题总引来儿子的不屑,对于很多事情,家长的建议儿子当耳边风。大部分时间愿意听同学的话,在家一言不合,就大动肝火,暴躁时摔门扔书本……
■专家点评
直面叛逆期接受孩子的成长
很显然,吴先生的儿子已经到了青春期的叛逆中期。
遇到这个情况时,首先我们要恭喜家长,您的孩子长大了!他的思维从一元思维向多元思维发展,在努力尝试着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处理问题,尽管不一定得当,这是成长的必经必要的阶段。
很多家长只能接受字面上的青春期叛逆,很难接受实际生活中孩子的叛逆。不少家长说,知道孩子这样是青春叛逆期,可还是忍不住生气或者和孩子发生冲突。只能说明家长还没有真正接受孩子的“成长”,或者说家长不能很好应对孩子的“挑战”。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建议家长:
1.完全接受孩子的长大,认识到这是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给自己积极暗示:我孩子长大了,叛逆是好事。
2.自己学习自己成长,从接受孩子叛逆到陪伴孩子叛逆甚至和孩子比叛逆,从而达到引导孩子成长的目的。
3.给孩子创造宽松安全的成长环境,学会真正地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
4.多关注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必要时向心理专家求助。
案例3 教育理念不同,孩子成“双面人”
黄先生夫妻是大学同学,8年异地相恋终成正果,是所有人心目中的模范夫妻,最近却是战火不断,原因就是他们家“小王子”的教育问题。
黄先生是公务员,自小生活在严谨的家教中,很多时候表现出对传统理念的承负,在教育问题上也稍显僵化,比如:严格要求儿子向老人问好,做不到就会责问等等。而黄太太是苏州人士,父母是生意人,自小家庭环境较宽松,在教育方面更多的是“顺其自然”。
孩子出生后,黄先生夫妻和四个老人之间发生了很多摩擦,而随着孩子的长大,矛盾逐步升级。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很会“察言观色”,每每“趋利避害”,养成了“双面人”的特点,令很多邻居、老师、同学都很头疼。
■专家点评
家庭也是父母成长场所
黄先生一家的现象绝不是个案,这正是教育理念教育观点不一致造成的。孩子夹在父母和四个老人中间,“择利而往”,最后大家会相互指责都是因为对方的不当教育造成的。
每个生命都是在爱和关注中来到这个世界上,也是在爱和关注中成长,如何爱孩子如何教育孩子,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没有任何一种方法一种方式适用所有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长,每个父母责无旁贷。提醒所有家长一定要用最适合自己孩子成长的方式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没有大师没有专家,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最适当的教育专家。假如你还没有成为孩子的教育专家,请你开始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如何成为好父母,如何成为孩子的教育专家!
这些学习没有专业学校,所有“专家的”书籍也只是建设性意见和导向性引导,只有不折不扣的家庭生活才是父母学习的场所,孩子的成长亦是父母学习的教材。
晚报记者 潘晓泉
此文由 中国教育导报-新闻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教育导报 > 新闻 » 家庭关系应寻找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