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的人应该都知道茵栀黄,
说起这种“”退黄神药”,
妈妈们都是一副“我懂我懂”的笑容……
然鹅,这一个坏消息,
只怕会让笑容僵住……
昨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正式发文:要求所有茵栀黄注射液生产企业修订茵栀黄注射液说明书。
公告中明确指出,
茵栀黄注射液【禁忌】项应当包括:
1.对本品或含有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制剂及成份中所列辅料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2.新生儿、婴幼儿禁用。3.孕妇禁用。
此外,说明书中还应增加警示语: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使用者应接受过过敏性休克抢救培训,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
其实早在2008年,卫生部就曾通报过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医院因使用了山西太行药业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后,有4名新生儿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名出生9天的新生儿于10月11日死亡的案例。
消息传来,武汉妈妈都方了……
武汉晚报记者采访6位新妈妈,4位都给患黄疸的新生儿吃过。“茵栀黄都快成了新妈妈的标配。”30岁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在她生过伢的那家医院,患儿妈妈几乎人手一盒。
为什么如此常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夏世文解释,新生儿黄疸是在新生儿时期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变黄,是新生儿时期的一个普遍现象……嗯,需求导致供销两旺。
不要扯这些冒得油盐的了!
到底该么办!
矮油,妈妈们莫急撒……
武汉晚报记者已从市内多家儿童患者集中的医院了解到,国家喊停的茵栀黄注射液,武汉早在10年前就因副作用太大,在儿童患者中停用!
武汉市儿童医院、武汉市中医院、同济医院多位新生儿专家和儿科专家均向记者证实,茵栀黄注射液早在10年前就因副作用太大,在儿童患者中停用,省妇幼则表示从来就没有用过。
武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刘楚汉介绍,在“新生儿黄疸治疗指南中”,也没有提到过用茵栀黄注射液“退黄”。
目前,武汉各大医院临床使用的主要是茵栀黄口服液和颗粒剂。
看清楚了!不要用茵栀黄注射液!(在武汉的医院你也用不到~),正在用的茵栀黄口服液和颗粒剂是安全的!
医生们都说,茵栀黄口服液和颗粒剂是非处方药,退黄疸安全有效,还没有发现明显的副反应。
茵栀黄是复合中药制剂,由茵陈、栀子、大黄(或黄芩)和金银花提取物组成,用于黄疸的退黄治疗。其口服制剂在药店很容易买到。
不过,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新生儿主任医师李凤英提醒,口服茵栀黄有腹泻等副作用,但发生概率较低,家长若看到孩子服用后大便水分较多,可减量或暂停服用。
然而同一种药,
只不过剂型不同,
为什么注射液就被禁了?
近年来,包括刺五加、茵栀黄、双黄连、鱼腥草在内的大多数中药注射液多次爆出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从2007年起,国家食药局已不再批准新的中药注射剂申请。
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儿科副主任医师徐和祥介绍,传统中药分为膏、丹、丸、散、酊、油、锭、栓八大剂型,并没有注射液这种使用方法。
他坦言,主要是工艺的影响,中药注射液分子颗粒大,杂质较多,很容易导致过敏、休克等不良反应。同时,中药成分非常复杂,特别是复方中药,生产过程和质量都很难控制。
新生儿几乎都会出的黄疸,
遇到该怎么办?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夏世文说,对新生儿黄疸既不能过于紧张,也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其中90%为生理性黄疸,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剩下的10%为病理性,往往伴随着重症,如ABO溶血、巨细胞病毒感染、胆道闭锁等。
生理性黄疸
与
病理性黄疸
如何分辨
看时间:
足月生产的婴儿一般在出生后 2—3天开始出现,7—10天达到高峰,两周之内自行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黄疸全部消退,这种情况不用治疗。
相反,出黄疸的时间超过两周,或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提前(出生24小时内),而且发展速度较快,久久不退或退而复现,同时伴有精神状态不好等异常情况时,家长就应警惕。
看肤色:
从皮肤上看,孩子的皮肤呈柠檬黄或胡萝卜黄,都应该是病理性黄疸。仅脸部、躯干发黄为轻度,黄过膝盖到脚是中度,手心、脚心都是黄色就属于重度了。
如果不知如何看,专家建议,可以按压身体任何部位,只要按压的皮肤处呈现白色就没有关系,是黄色就要注意了。
看变化:
黄疸是从头开始黄,从脚开始退,而眼睛是最早黄,最晚退的,所以可以先从眼睛观察起。
如果黄疸退了又升高就预示有问题,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此文由 中国教育导报-新闻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教育导报 > 新闻 » 武汉妈妈,你们用“退黄神药”并非国家禁用!要区分,得看清这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