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孩子被“欺负”了,父母可以做什么?

有妈妈给我留言说,自己的孩子在玩的时候经常遇到不明原因被小朋友打了,哭的很委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最近的比较火的校园欺凌事件,我也有所关注,但角度更多的是思考作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他长大后更加自如的面对类似的情况。环境是不可控的,而我们的可以做的,就是从小给孩子的内心不

有妈妈给我留言说,自己的孩子在玩的时候经常遇到不明原因被小朋友打了,哭的很委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最近的比较火的校园欺凌事件,我也有所关注,但角度更多的是思考作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他长大后更加自如的面对类似的情况。环境是不可控的,而我们的可以做的,就是从小给孩子的内心不断的注入力量,让孩子有勇气面对,遇事主动寻求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观察下,在学校里经常会被欺负的孩子,其实是有共性的。

比如,看上去比较弱的孩子,这类孩子不够自信,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事情无法和父母安全沟通,等等,这类孩子往往是从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以及成长环境中亲子关系不好,对父母缺乏信任的孩子。

所以,父母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帮助孩子避免成为这类看起来比较好欺负的孩子。

在孩子三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遇到的所谓孩子之间的冲突,并不能称为传统意义上的“欺负”,更多的是孩子之间不能自我表达造成的无意识攻击事件。

作为父母,我们通常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吃亏,遇到类似“被打”的事件,很多父母都鼓励孩子打回去,要不然会“被欺负成习惯”,我和爸爸探讨过这个问题,“打回去”可能是孩子面对类似问题时的处理方式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处理方式,作为父母,我们可以积极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父母如何看待孩子“被欺负”这件事。

三岁以前的孩子,遇到事情还是根据自己的本能反应,教孩子对类似的“被打”事件如何反应通常是不奏效的,还可能造成孩子的困惑,因为孩子可能第一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他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父母首先不要把类似的事件看成是孩子被欺负了,跟孩子学走路的时候碰到了墙壁一样,只是长大的路上一次小插曲,我们如何把这个小插曲变成学习的机会就非常重要了。

对孩子而言,每一次冲突都是学习的机会,如果大人看到孩子之间有冲突就大呼小叫的,孩子可能会被吓到,或者本来很小的一件事孩子看到大人的反应就觉得事情很可怕,造成什么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有一次在早教中心,儿子对一个类似学习桌的玩具产生了兴趣,有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在玩了,我儿子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同时坐在了那个玩具前面玩起来,最先在玩的那个孩子伸出手就要打这两个后来的孩子,我儿子离的比较近,直接就给打脸上了,不是很严重,但儿子一脸茫然,我就在不远处,心里咯噔了一下,因为儿子没什么反应,而且那个动手的孩子妈妈也在限制他,就决定观察看看。

儿子一直在观察旁边那个动手打人的孩子,他的妈妈握住他的手,不让他自由的活动,我想儿子的内心戏可能是这样的:

他打我了?发生了什么事?

难道他不喜欢我和他一起玩?

他的妈妈捉住了他的手,他看起来很不舒服~

原来他妈妈不喜欢他动手打人。

我也不喜欢~

那我以后也不能这样~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这可能就是个学习过程,他看到别的孩子的行为,以此来判断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因为并不严重,我也无需纠结,那个妈妈看起来很焦虑,她并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我的儿子是安全的,这样就好。

我不希望儿子觉得这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所以采取的方式是不干预。他会在自己的体验中有所成长。。

那么如果孩子打起来怎么办?

我所主张的不干涉,并不是鼓励孩子不去反抗,而是遵从孩子的本能,如果被打的孩子本能的打回去,这可能就是两个孩子之间互相学习的机会了,我们尊重自己的孩子,也要尊重别人的孩子。

父母判断需要介入的时机非常重要,安全是第一,其次是判断孩子们无法处理类似情况的时候。作为父母同样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判断和观察能力。

第二,关注孩子的变化,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因为被打,哭了,有情绪了,该怎么办?我一直在说,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游乐场,孩子玩自己的,家长就在玩手机,或者干别的事情,这样并不可取。

一方面考虑到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关注到孩子间可能的冲突。如果孩子突然哭了,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当然无法给他帮助。可以观察下,孩子看起来玩的很投入的时候,他也会隔一段时间回来找妈妈的目光,看到之后,再继续安心的玩耍。

孩子在冲突中有了情绪,以前我总是习惯性的说“没事、没事”,试图给孩子安慰,后来学习了共情《共情的力量》,就试图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让他觉得自己被理解。但这些都是方法,是所谓的术,而是否遵循到了方法背后的道,真正的看见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接纳,并不容易。

为了共情而共情是不可取的,我们都过类似的经历,发生了一件事,我们跟别人提了一下,只是一下,对方就开始安慰你,用其他的事情鼓励你,这种情况下你的感受就是怎样?尴尬?被指责?事情变得很严重?等等,我自己就有过类似的经历。

这就是共情没共上的例子,反而给对方增加了负担,最好的共情是最简单的,就是陪伴,倾听,和简单的回应,管住自己的嘴,避免解救、安慰、建议等、真正的看到对方的处境,陪伴对方,和对方的情绪呆在一起,只是呆在一起。

孩子的情绪被接纳了,疏通了,自然有能量去面对各种问题。不需要大人过多的“教导”。

第三,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大部分情况下,三岁以下的孩子这些小冲突都是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冲突过后,跟孩子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说出刚才的场景,描述的过程本就是一个疏通的过程。

小一点还不会表达孩子,可以父母帮他梳理,大一点的孩子,就要鼓励他自己说出来,这不但可以有助于孩子理解整个事情的经过,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感受是我们这一代人比较少用到的词,而感受才是整个冲突事件里面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感受得不到重视,就会在孩子身上积累和堵塞,久而久之就可能会产生情绪的爆发。

很多情况下,因为发生了某件事情,大人觉得不至于那么严重,孩子平时的表现也不至于如此,可孩子就是崩溃性的大爆发,就有可能是一段时间以来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遇到一个导火索,一股脑爆发出来了。

所以,遇到类似可能让孩子产生问题的冲突,一定帮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表达自己,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会顺畅很多。

当然,作为父母,我们很多情况下都不能很好的面对和梳理自己的感受,但帮助孩子的前提一定是父母自己认识和表达感受,做好正面的示范,这同样需要父母持续不断的学习。

第四,提供一个可以安全沟通的成长环境。

这里想说的是亲子关系的问题。很多孩子长大以后遇到真正的欺凌事件回家不敢跟父母表达,原因就是担心父母会指责他。

也并非孩子一开始就不信任父母,可能某一次孩子受了点委屈回家说,被爸爸妈妈轻描淡写成:“多大点事啊,你是个男子汉怎么怎么地!别人怎么地你怎么就这么矫情?~~”类似这样的话应该不生疏吧?

孩子在父母这里并不能得到接纳,久而久之,父母不再是安全的倾诉和表达对象,在父母这里得不到归属感,孩子遇到事情就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变的自闭,或者在其他的小团体寻求归属感,这可能就是很多孩子拉帮结派的最初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清楚一点,有时候孩子看起来在我们面前更容易有情绪的外露和表达,那是因为在父母面前他觉得安全,他的很多感受在父母这里可以安全地表达,被父母接纳了,会更有力量去面对外在的挫折。

我们带儿子在外面的时候,经常会听到陌生人称赞,这个孩子那么好带,很乖巧之类的话,但是回到家里,儿子其实挺爱哭的,有点什么事情不如意就会哭,这可能也是在父母面前觉得安全,所以各种情绪都会很自然表达出来。

所以,在家里给孩子一个安全的表达环境很重要,家就是一个储蓄爱的地方,是一个接纳所有的感受,可以给我们每个人充电的地方,所以,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无家可归”~

后记:

亲子关系其实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很多所谓的“问题孩子”,“青春期叛逆”等大多是父母和孩子的联结不够,不能彼此信任,不能安全的沟通,一步一步积累导致的,所有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亲子之间的联结开始,需要父母持续不断的自我成长和改变。

我是坐标青岛的全职妈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的家长讲师,想了解更多相关育儿文章,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37度妈咪正面管教(号:hongjimami)

此文由 中国教育导报-新闻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教育导报 > 新闻 » 孩子被“欺负”了,父母可以做什么?

有妈妈给我留言说,自己的孩子在玩的时候经常遇到不明原因被小朋友打了,哭的很委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最近的比较火的校园欺凌事件,我也有所关注,但角度更多的是思考作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他长大后更加自如的面对类似的情况。环境是不可控的,而我们的可以做的,就是从小给孩子的内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