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青春暖桑榆 健康筑同心:锦州医科大学体育与运动康复学院“青春助老 健康同行”社会实践团为百名老人构建健康守护网

7月的锦州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年师生投身社会的满腔热忱。7月16日-20日,锦州医科大学体育与运动康复学院青春助老 健康同行实践队走进锦州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以专业所学

7月的锦州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年师生投身社会的满腔热忱。7月16日-20日,锦州医科大学体育与运动康复学院“青春助老 健康同行”实践队走进锦州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以专业所学回应社会所需,用青春汗水浇灌责任之花。这支由3名康复专家和13名医学生与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以“精准调研-专业干预-长效赋能”为理念,为120位老人构建立体化健康守护网,提供全链条助老养老服务,用智慧和行动谱写了新时代医学生的奉献之歌。

找准问题:用数据勾勒健康图谱

实践中,团队首先创新采用“三维评估法”对养老机构中的老人们开展需求调研。通过标准化问卷、个体化访谈和功能性测试,团队为每位老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调研数据显示,83%的受访者存在颈椎僵硬、肩关节活动受限等问题,其中65岁以上女性腰肩不适发生率高达89%。“就像机器零件生锈,长期不动就会卡壳儿。”72岁的王奶奶揉着肩膀的生动比喻,让队员们更加深刻意识到科学运动干预的紧迫性。

图为实践成员正与王奶奶亲切交流颈肩疼痛相关问题 王鑫 供图

团队指导教师刘冰冰带领团队深入分析数据后发现,养老机构老人日均静坐时间超过6小时,而科学运动认知率不足30%。基于此,团队迅速调整服务方案,将“易学、易练、易坚持”作为康复指导的核心原则,为每位老人定制个性化运动处方。

专业赋能:让康复服务触手可及

在康复治疗区,队员们化身人体工程师,运用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为肩周炎患者张奶奶实施精准治疗。“您试着慢慢抬手,对,就这样……”随着关节发出清脆的弹响,老人原本只能抬起30度的手臂,经过10分钟治疗已能轻松摸到后脑。“这比吃药还快!”张奶奶惊喜的笑容让队员们更加坚定了专业价值。

图为实践成员正在给张奶奶按摩 王子硕 供图

健康宣教区同样充满了欢声笑语。队员们手持自制的漫画手册,用啤酒瓶盖量盐法生动演示控盐技巧:“这个瓶盖装满盐就是5克,够炒两盘青菜啦!”;在智能手机教学点,队员们创新采用“手把手+心贴心”教学模式,帮助5位老人掌握视频通话技能。当刘爷爷第一次通过屏幕看到孙子时,激动的泪水浸润了眼角的皱纹:“这下想孩子随时都能见着喽!”

图为队员们耐心向老人们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 姚依琳 供图

创新融合:让康复理念润物无声

将康复元素巧妙融入文体活动,团队还打造“隐形健康课堂”。在《满江红》集体朗诵中,81岁的陈爷爷挺直腰板儿,随着诗句的抑扬顿挫自然摆动肩膀。“这种无意识的姿势调整,比刻意锻炼更易接受。”队员们向老人讲解道。

图为队员正在带领老年人共同开展保健操活动 祖海 供图

艾草锤制作工坊里,75岁的赵奶奶边缝制边感慨:“又制作了药囊,又让手指、手腕、肩膀都动起来了,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图为队员正与老人一同投入手工制作 徐之棋 供图

为确保服务长效化,团队将专业评估简化为“三步筛查法”:摸耳朵测颈椎活动度、抬胳膊查肩关节功能、弯腰触脚评腰椎柔韧性。这套易于操作的评估体系已被养老机构纳入日常健康管理流程。

双向成长:在奉献中淬炼青春本色

5天累计服务130人次,87%的老人们反馈身体不适症状明显改善,让人欣喜的数据背后是青年学子在实践中的蜕变与成长。“给爷爷奶奶治疗时,他们信任的眼神让我懂得医者仁心的分量。”队员高海鹭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指导教师裴新南、吴思锦欣慰地表示,学生们把课堂上的解剖图谱转化成了老人脸上的笑容,这就是最好的思政教育。

从教室、实验室到养老院,从理论学习到社会实践,锦州医科大学体育与运动康复学院的学子们用专业与热情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这支行健康使者队伍不仅为银发群体送去温暖,还在基层沃土中播撒下医学人文的种子,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此文由 中国教育导报-新闻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教育导报 > 新闻 » 青春暖桑榆 健康筑同心:锦州医科大学体育与运动康复学院“青春助老 健康同行”社会实践团为百名老人构建健康守护网

7月的锦州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年师生投身社会的满腔热忱。7月16日-20日,锦州医科大学体育与运动康复学院青春助老 健康同行实践队走进锦州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以专业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