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白洋淀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概述

摘要白洋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由于白洋淀地处中原与北方文化走廊地带,其考古学文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将对白洋淀周边地区的容城、安新、任邱、徐水、清苑五个典型区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梳理,从而使其零散的考古学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关键词白洋淀考古学文化联系新石器时

摘 要 白洋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由于白洋淀地处中原与北方文化走廊地带,其考古学文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将对白洋淀周边地区的容城、安新、任邱、徐水、清苑五个典型区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梳理,从而使其零散的考古学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关键词 白洋淀 考古学 文化 联系 新石器时代

作者简介:汤艳杰,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考古学。

中图分类号:D92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422

一、白洋淀的基本概况

白洋淀地处河北平原中东部,为河北平原现存最大的淡水湖泊,素有“华北明珠”之称,位于大清河中下游流域,流域范围大致在拒马河与滹沱河——子牙河之间的区域,地处太行山东麓,水源主要来自于太行山区的拒马河、潴龙河、唐河、漕河、瀑河。其地貌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西部是太行山地,海拔大致在500-1000米的范围内,少数山脉高度在2000米以上,中部是比较平缓的山前平原,海拔大致在50-100米之间,东部是低缓的冲积平原,海拔大致在10-50米,局部地区低于10米。

白洋淀是典型的冲击低平原与浅湖沼地貌形态,依据气候地层学的观点,并结合放射性碳素断代可知,白洋淀的全新世地层可以划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古全新世(距今11000年-9000年),气候温和湿润。第二期为早全新世(距今9000年-7500年),气候偏凉偏干。第三期为中全新世(距今7500年-3000年),气候温暖湿润。第四期为晚全新世(距今3000年至今),气候温凉偏干。

二、典型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白洋淀周边地区典型的新时期时代文化包括容城、安新、任邱、徐水、清苑五个典型区域所在的遗址。

(一)容城地区

上坡遗址。上坡遗址位于容城县城南0.5公里处,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先商文化、商文化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以陶盂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尤为受到关注。遗址共分为四层,三个地层的堆积比较普遍,但亦有不连贯的现象,例如T48仅有晚商时期的文化堆积,而无先商文化和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堆积,另外在先商或者晚商文化层之下发现有仰韶时期的灰坑和彩陶钵残片等遗物,反应了遗址堆积形成的复杂性。

上坡遗址遗存有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段文化,大约距今8500-7000年,应属于北福地一期文化,同时与磁山文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且有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时代晚期文化,距今5500-5000年,陶器群与大司空类型相似。

北庄遗址。北庄遗址位于容城县东牛乡北庄村东,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陶次之,器型可辨识的有陶釜、陶支架、双耳壶、碗、钵、等。顺着故河道往北发现有同类型的北城遗址,往南有安新县的留村遗址,并且与梁庄遗址相类似。该遗址西部年代较晚,有商周时期的遗存,东部时代较早,有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存。

看其东部遗址的陶器,总体看与后岗文化因素相似,但也有与磁山文化因素相似的夹砂红陶釜,出土的陶支脚也类似于磁山文化。其小口双耳罐与裴李岗文化的小口双耳壶接近,这类遗存在保定北部发现较多,与仰韶文化的大司空类型共存,距离接近。

午方。午方遗址位于容城县城南1.5公里的午方村,主要包含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遗迹少量商以后遗存和战国时期的墓葬,发现龙山时期水井一眼。出土的红陶筒状罐、灰陶小口罐、彩陶钵和个别的甑底,从时间看,可能为仰韶向龙山过渡阶段。有刮条纹筒状罐、敛口折腹钵、平底碗、长颈壶。从时间看,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午方遗址基本以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存为主,从出土的陶钵看,与冀南豫北仰韶文化大司空类型、豫中豫西秦王寨类型相接近,估计三者年代大体同时。其中秦王寨类型的大河村三期和王湾二期与其S纹饰的彩陶相近,王湾二期被公认为仰韶向龙山过渡的阶段,所以午方二、三层时间应为仰韶文化晚期阶段。而午方龙山遗存深井中的深鼓腹绳纹罐与冀南地区的涧沟、台口等龙山文化遗存相似。从出土器物看也应该与下潘汪、洛阳王湾三期、后岗二期的年代相当,基本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的晚期。午方晚期仰韶文化的遗存中,还含有小河沿的文化因素和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因素。

东牛白龙遗址。白龙村位于容城县西南的东牛乡。遗址中泥质陶占大宗,黑陶最多,纹饰简单,主要为绳纹,器物多为手制,器型有鬲、盆、豆、瓮、尊等。遗存与易县下岳各庄、容城午方遗址类似,陶器与太行山东麓漳河流域的先商文化的器物形态与组合基本一致。从鬲的口沿看,与磁山界段营H8:35鬲形制相同或相似。黑皮褐色胎的尊与涞水县庞家河遗址出土的遗物相似,盘内有凸棱的豆与山东岳石文化的豆相似,多种文化因素共存体现出文化的复杂性。

除此之外,容城地区的遗址还有南庄遗址:段宏振先生认为其与东牛遗址文化的特征、年代相似;河西遗址:段宏振认为其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时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4600-4000年。

(二)安新地区

梁庄遗址。梁庄遗址位于安新县大田庄乡梁庄村南,土层共三层。梁庄下层遗物包括58%的夹砂陶,有红、褐、灰三种颜色,泥质陶分红、灰两种。陶器多平底器,器型有盆、盂、壶、罐、碗、钵,不见三足器、圈足器,器表多素面,仅在夹砂陶上见少量的乳丁纹,一般用草刷之类刷抹器表。梁庄上层文化遗物,出现少量三足器和凹底器,器型類别与纹饰都出现了新的元素,器型上出现敛口钵形盂、红顶钵、圈足器,假圈足器、扁平或扁锥型的鼎足,纹饰出现了V字形重叠压印纹、乳丁纹、附加堆纹等,个别器底还有谷粒状印痕,少量钵形盂有缀合裂纹的穿孔。

梁庄下层文化的陶器,器表多用草刷刷抹,夹砂陶有少量的乳丁纹装饰,与磁山文化相似。梁庄上层的陶器,陶质、纹饰、器型都比较有特色,与河南方域县大张庄遗址的从裴李岗文化过渡到仰韶文化的文化特征相符合,年代大致处于仰韶文化早期。

留村遗址。留村遗址位于安新县城西。陶片数量少于上层,器型与上层基本相似。下文化层陶器泥质陶比例大约为58%,不少器物表面还饰有波浪曲线纹,夹砂陶主要器型有鼎足、器盖、支脚。泥质陶主要器型有盆、红顶碗、缸、支脚等。上层中的陶片泥质陶比例上升到68%,仍以平底器为主,圈足器增多,新出器型有陶匕、环状器,高锥状鼎足、流行在高领颈肩转折处、圈足揭底处饰有指甲纹、坑点纹,罐、缸、支脚常饰有刻划纹。

从留村遗址的遗物看,含有后岗类型的一些文化因素,但是其各式陶支脚、红顶钵、钵形盂、直口盂、环形器等又体现出自身的文化特征。代表了保定以北白洋淀地区仰韶文化的地方类型。同类遗址也在徐水文村、容城东牛北庄遗址有所发现。留村遗址与梁庄遗址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梁庄与留村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都比较接近,文化面貌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留存遗址的红顶钵从无到有,并且逐渐增多,器型逐渐丰富,两者可能是一个文化的不同阶段。

此外还有申明亭遗址、辛庄克遗址、北刘庄遗址。申明亭村位于安新县西部,为一个高出地面10米的土堆,地面上散布着先商文化的陶片和晚商文化的陶片;辛庄克村位于安新县东,出土较多晚商文化的陶片和少量石器;北刘庄遗址位于安新县漾堤口乡,地面上散布着先商文化的陶片。

通过对这三处的遗物进行统计,一共分为三期。认为第一期遗存属于先商文化,进一步证明先商文化起源与整个太行山东麓地区,而不仅仅起源于冀南地区。第二期文化遗物中,有商文化系统的陶鬲,也有涞水北福地出土的分布于长城沿线地区的北方青铜文化遗存,说明这一地区是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第二期的文化遗存应为早商文化晚期。第三期文化遗存中,属于晚商文化。个别器物可能已经进入西周,此类遗存在保北发现不多,对于研究晚商文化的分布和不同地域晚商文化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三)任丘、徐水、清苑地区

任丘三各庄遗址。段宏振认为其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有较多相似之处,年代亦应相当,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时代中期文化。哑巴庄遗址的陶器群与冀南地区,龙山时代的文化遗存相似,时代应该大体一致,大约距今4600-4000年。

徐水南庄头的遗址是北方首次发现年代最早、地层清楚地有陶新石器遗存,年代大约距今1万年;文村遗址,段宏振先生认为其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前仰韶时代文化,年代大约距今7000-6700年;东樊遗址段宏振先生认为与文村遗址年代相当;遂成下层遗址,段宏振先生认为其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时代晚期文化,文化性质与后岗一期文化接近;瀑河遗址陶器群与大司空类型相似,年代应相当。

清苑主要有东臧村、大望亭遗址。段宏振认为其与大司空类型的陶器群相似,年代应大致相当,大约距今5500-5000年。

三、结论

综上所述,白洋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性质的讨论,基本围绕北福地一期文化、北福地二期文化、磁山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展开。还有一些燕山北部地区的文化因素。另外,可知磁山文化、北福地一期文化、北福地二期文化、后岗一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福地一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半地穴房址、灰坑,还发现有祭祀场地,出土遗物主要有石制品和陶器。石制品以斧、铲的数量最多,石耜最有特色,还有细石器制品。陶器以夹云母陶直腹盆与支脚为典型,不见泥质陶,器类单调但颇具特色。北福地一期文化的年代据北福地遗址的测定数据,大约在距今8000-7000年,与兴隆洼文化、磁山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北福地一期文化有其独特性,又与磁山文化遗存,存在类似之处。另外,与兴隆洼文化也有一些相似因素。

北福地一期文化个性鲜明。北福地一期文化确立的同时,也有助于界定北福地二期文化的性质与内涵。北福地二期文化的遗迹包括房址和灰坑,出土遗物有石制品和陶器,几乎不见细石器。陶器以夹砂陶和泥质陶为主,颜色以红褐色为主,其次为灰色。陶器群的主要是釜与钵,其次有盆、支脚、壶、器盖等,少有鼎。陶器素面为主,有少量指甲纹、线纹等。不见彩陶。泥质钵和盆类器物常见“红顶”器。文化面貌与镇江营一期、南杨庄一期等基本属于同一类遗存相对年代相当。其绝对年代约为距今7000-6700年,早于后冈一期文化,应属前仰韶时代。北福地二期文化在产生后,迅速南下发展,代替磁山文化,晚期之后产生出以鼎、钵、盆、碗、罐、细颈瓶、少量彩陶为主体的后岗一期文化的因素,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许海清.白洋淀地区全新世以来植被演变和气候变化初探.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4).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处、容城县文物保管所.河北容城县上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9(7).

[3]容城县文物保管所.河北容城县北庄遗址调查报告.文物春秋.1996(2).

[4]《考古》編辑部编辑.考古学集刊(第5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

[5]保北考古队.河北省容城县白龙遗址试掘简报.文物春秋.1989(10).

[6]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安新县文化局、河北大学历史系.河北安新县梁庄、留村新时期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0(6).

[7]保北考古队.河北安新县考古调查报告.文物春秋.1990(4).

此文由 中国教育导报-小学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教育导报 > 小学 » 白洋淀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概述

摘要白洋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由于白洋淀地处中原与北方文化走廊地带,其考古学文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将对白洋淀周边地区的容城、安新、任邱、徐水、清苑五个典型区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梳理,从而使其零散的考古学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关键词白洋淀考古学文化联系新石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