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政治经济学视阈下江西共大的“三农”问题意识

摘要半工半读的江西共大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楷模。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索江西共大的“三农”问题意识,并遵循以下几种认识路径:首先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问题;其次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思维分析问题;最后立足于政治经济学贫困理论解决问题。关键词江西共大“三农”问题政治经济

摘 要 半工半读的江西共大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楷模。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索江西共大的“三农”问题意识,并遵循以下几种认识路径:首先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问题;其次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思维分析问题;最后立足于政治经济学贫困理论解决问题。

关键词 江西共大 “三农”问题 政治经济学

作者简介:田丽娜,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101

江西共大作为上世纪教育发展的应时之物,始终秉承问题意识,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结合“三农”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之需,探索出了一套教劳结合、半工半读的办校方针。研究江西共大的“三农”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探索江西共大问题意识的理论逻辑,而且对于我们重新正视“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一、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问题

“三农”问题隶属于经济学范畴,其研究自然离不开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论指导。因而,江西共大立足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问题。

(一)承续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一般规律——阐释了农村问题产生的缘由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中专门研究了大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发现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在城镇化历史进程中,“一方面,它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同时也破坏着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 在看到城镇化与工业化有利于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的同时,也强烈谴责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带来的城乡不平衡,并主张发展教育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无独有偶,江西共大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有关农村问题产生的这一客观规律,他观察到传统的全日制大学建校都办在城市,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学生的上学需求。为解决这种问题,江西共大主张从实际出发,将学校建在偏远的山区和农村,通过开展教育改革,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在此种情形下,江西共大提出“如何进行教育改革使得教育更好地为农村服务?” 的问题。

(二)秉承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科技加速农业生产发展的理念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论中明确地提出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前提条件——发展科学技术。因而,江西共大立足于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将科学技术视为促使农业高产的主要手段,提倡通过教育提升科学技术。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尚未普及,农民惯于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并未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江西共大认识到农业是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产业。因而,它将改造农业视为己任,以实现农业“四化”为目标,并立志要成为一所既能改造农业又能学习文化科学的学校。同时,江西共大敏锐地发现了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即当时农业科学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科学知识尚未普及。根据剩余价值论中科技加速农业发展的理念,江西共大积极开展教育为农,并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相继提出:“如何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如何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农业技术队伍呢?” 等问题。

(三)坚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以农民为主体地位的经典学说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重视人民利益的真实再现。马克思站在广大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先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人的最高境界是“自由全面发展”,继而在其经典巨著《资本论》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极其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提倡促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江西共大在思考问题时也秉持这一宗旨。建国初期,为了尽快实现以重工业为核心的五年计划,出现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现象。当时的农民早已陷入了“双无”(即无资财,无文化)的境地,“高额”的学费将普通农民拒之门外,整个社会充斥着大量文盲。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西共大深谙农民之苦,主张农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唯有通过教育这一根本途径,才能改变农民的命运,实现农民的自由全面发展。江西共大深入思考以农民为主体的教育,提出“为什么农民做大学都没有资格?我们的大学应该为谁开门?” 的问题。

二、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思维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问题意识的中心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为分析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对此,江西共大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思维分析“三农”问题,对认识“三农”问题的本质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强调统筹全局的大局思维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早已“捕捉”到整体是事物发展的全局和全过程,强调要培养统筹全局的大局思维,全面地看待问题,避免片面的分析问题。江西共大也强调用统筹全局的大局思维分析问题,并以此指导实践。在建校初期,社会各阶层对这个“新型”的大学产生了种种疑虑。有人说:“江西共大不像个大学,以前从没有哪个大学以生产劳动为主教学为辅的,学生在这里是来学习的,还是来干活的?这样的大学一定不会发展下去。” 对此,江西共大运用统筹全局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认为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劳动,另一方面是学习成绩。他指出:“首先,江西共大一成立就招到好多的学生,不证明我们是搞好了吗?其次,学校建立起来后,学生没饿坏,还发展了生产,还减轻了国家的负担,这不是挺好吗?再次,我们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全国都知道江西共大,这也不坏。最后,1961年,全国农村遭了灾,江西也莫能例外。但是粮食产量仍然可以保持或略高于去年,因而我们的成绩是伟大的。有人说我们搞坏了,我看是搞好了。”

(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唯物主义认识规律的基本要求,是政治经济学中的常用方法。马克思曾认为: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因而分析问题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奉行教劳结合教育方针的江西共大,成为这一理论的实践者。他认为:“一切知识是从生产劳动中日积月累而来。如果人人读书上大学,但是没有学会生产,弄不到饭吃,无疑会饿死在书堆里。” 二者舍其一的做法是错误的,必须坚持边学习边生产,将习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充实理论。江西共大在办校过程中也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它批评了办校初期在系科专业设置上曾经出现过的“设置过多,摊子铺的过大”、“忽视条件,贪多求全”现象,认为:系科专业设置学与用紧密结合,实行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教师,技术工人、学生的三结合。这样不仅使得生产内容和教学内容可以大致统一,更能为服务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分析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想正确地解决矛盾,就必须针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分析方式和解决方式。江西共大十分重视这种分析方法,在分析问题时适时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依照现实中的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在办校期间,江西共大按照农村、山区和各垦殖场的特点和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如何分配教劳时间这一问题上,江西共大始终反对机械地教劳结合,强调教劳时间必须按比例分配,合理制定教劳配当表,坚持按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劳时间比例。因而,建校初期江西共大为了发展生产,坚持劳动建校,规定四年制系科的教学时间分别是“五、六、七、七”个月,劳动时间为“六、五、四、四”个月;但是随着生产建校的发展,学校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在保证生产的基础上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将“教、劳、休”的比例改为六、三、一。由此可知,江西共大在分析問题时,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三、立足于政治经济学贫困理论解决问题

江西共大通过辩证地吸取政治经济学中贫困理论的精华,将教育与“三农”的贫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探索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教育脱贫”之路。江西共大解决问题的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走发展教育推进农业技术脱贫之路

马克思认为: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与革新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源动力。据此,江西共大也意识到技术对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坚持走发展教育推进农业技术脱贫之路。面对农业积贫积弱的困境,江西共大将教育视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通过一条可靠的路径——教育对农业进行技术脱贫。为满足技术需要,江西共大在专业设置上实行农业化改革,根据“勤工俭学、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办校宗旨以及当时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重新划分专业,为农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全面型的农业“能手”。此外,本着推进农业技术脱贫的理念,江西共大的师生还大力攻坚农业科研项目,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通过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农业技术问题。

(二)走发展教育帮助农民知识脱贫之路

恩格斯认为,“每个人都获得为自己社会进行劳动的权利并拥有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体力和脑力能力的机会时,生产劳动就是解放人的手段。” 可知,马克思主义非常强调脑力劳动的重要性。江西共大以此为指导,坚持走发展教育帮助农民知识脱贫之路。1957年至1966年10月间,全国多数地区的农民还处于贫困状态,失学儿童和青年的数量有增无减。江西也不例外,“穷、苦、弱”是农民现状的显性标志。为此,江西共大采取以下几种措施:首先,在第一个招生简章中规定年龄在十七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身体健康且具有生产劳动经验的工农群众,经审核政治历史合格者均可录用。其次,江西共大通过放宽培养对象的学龄要求与文化程度并把生产劳动经验列为入学条件。再次,针对部分学生整体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江西共大设立预科班,对这些学生进行文化补习。最后,通过发放生活费和鼓励勤工俭学等方式为学生能安心学习进行兜底。由此可知,江西共大不仅实现了农民的求学梦,更为农民摆脱“文盲”称号。

(三)走发展教育扶助农村经济脱贫之路

对于政治经济学中的贫困理论,我们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反贫困”大本营中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江西共大始终坚持立足农村,走发展教育扶助农村经济脱贫之路。江西共大是在“三无”即无校舍,无设备,无经费的条件下创办起来的,要在这种条件下对扶贫对象进行经济援助是十分艰难的。对此它认为:要走教育扶助农村经济脱贫之路就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正如江西共大的创办者所说:“学校没有房子,可以自己打窑洞,可以住茅棚,没有饭吃,可以吃草。我们青年就要在这个革命的熔炉中锻炼一下。” 由此,江西共大采取多种方式探索半工半读、自力更生的办校之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征购当地农民无力经营的土地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产建设;第二,强调“广开门路”保障粮食和副食品的供应;第三,在山区开展受益较好的临时性生产;第四,通过建立生产基地,来保障粮食果蔬较稳定的供应。因此江西共大不仅实现了生产和经费自给,而且还对农村进行经济扶贫。

注释: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9.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革委会办公室.邵式平同志的一些讲话、报告选编.南昌: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1975.136,167,32,135,56.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会编.《半工》半读育新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经验集.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56.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34.

此文由 中国教育导报-早教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教育导报 > 早教 » 政治经济学视阈下江西共大的“三农”问题意识

摘要半工半读的江西共大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楷模。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索江西共大的“三农”问题意识,并遵循以下几种认识路径:首先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问题;其次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思维分析问题;最后立足于政治经济学贫困理论解决问题。关键词江西共大“三农”问题政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