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有效参与问题

张飞燕[摘要]如何在党建规则和多样化的学生诉求之间寻求平衡点?本文分析目前学生党建工作各环节中存在的参与不足或参与无效现象,提出有效参与模型的构建落脚点在于: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注重学生诉求与党建规则的平衡。[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有效参与模型;学生诉求;党建规则

张飞燕

[摘 要]

如何在党建规则和多样化的学生诉求之间寻求平衡点?本文分析目前学生党建工作各环节中存在的参与不足或参与无效现象,提出有效参与模型的构建落脚点在于: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注重学生诉求与党建规则的平衡。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建;有效参与模型;学生诉求;党建规则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8-0042-03

一、全面从严治党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我们党的政治思想走向。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高校在读的学生大都是90后群体。这一群体有其显著特点,他们是成长在中国经济社会急剧发展变化时期的一代,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且思维活跃,追求个性解放和行为独立,在外部社会环境塑造和学生个体意识觉醒的双重作用下,他们的思想呈现出敏感性、多样性、多变性、矛盾性的特征。且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传播媒体形态也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不断演变,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多样性、个性化深深吸引着大学生群体,也给予了大学生表达诉求、展示个性的载体与平台,已然成为大学生思想交流、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建规则愈加强调整体意识和规矩意识的同时,高校学生的诉求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那么如何在党建规则和学生诉求之间寻求平衡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建立人性化的党建规则?

二、正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不足

作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象,在校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能否开拓创新的关键力量。在日常的学生党建工作中,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甚至作为群众的一般学生参与其中,党建工作实施开展才能有所保障,在党建工作中体现学生诉求也是提高学生党建工作质量的必要保证。但现实情况下,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参与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却不足,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更多的是“任务下发——学生执行”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校或学院党组织及党务工作者主要负责下达上级党组织的任务,组织和动员学生党员或积极分子按照硬性的任务要求去完成或执行规定动作,在工作模式上鲜有创新。而现有的“任务下发——学生执行”模式往往易激起学生的负面情绪,对于组织任务和规定动作常常敷衍了事,这也使得学生党建工作质量低下,部分党员学生或入党积极分子只是象征性地达成任务,而不真正关注如何去提高活动质量、提升所在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水平。这种模式下的参与不足与无效体现在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具体如下:

(一)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环节。包括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培养教育,发展对象的确定和考察,预备党员的接收、教育、考察和转正等,这些工作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是学生党组织(支部)的主要负责人(书记、委员),参与者理应是党组织(支部)全体成员。尤其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环节上,主要参与者甚至理应为党支部所在班级的全体学生,每个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后备人选都有选举和否决权。实践中,以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为例,部分支部按照不成文的规矩多采用以成绩排名优先的方式来确定名单,而部分无规范可寻的支部常常又过于随意私定人选,给了书记(委员)过多的“自主权”。除积极分子的确定环节以外,党组织(支部)主要负责人之外的党员在发展党员的确定、预备党员的接受等环节都享有必要的话语权,但鉴于组织工作开展中人情化现象的衍生,大部分学生党员对于其他学生积极分子的入党关注度只停留在形式参与的阶段。可以说,学生的无效参与问题在这一阶段显得十分突出。

(二)党员教育管理环节。高校中常有党课学习的安排,这样的安排通常与考核挂钩,出席人员通常都有保障,但教育质量却难以量化评估。必要的培养和教育活动不可或缺,但也需建立在学生党员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的基础上。学生党员的规定学习动作是作为党员必要完成的任务,这是作为党员不容置疑的义务,但规定动作的开展形式和举办方式等却是学生党员可以自由把握的,上级党组织一般只要求内容符合专题,形式通常都不会限定。目前,高校在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上基本都有支部规定动作,但这些规定活动在大部分学生党员眼中多为强加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而去执行任务,主动性与积极性往往不足。一方面,党组织活动先天的严肃性让学生党员心生畏惧不敢擅自对支部活动的形式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党支部组织安排的工作与其它学生社团活动相比较为单调,缺乏吸引力,支部开展活动之时往往不积极执行,存在组织纪律涣散、应付了事的现象。这一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是被动参与,参与积极性不足成为学生党员管理的短板。

(三)学生党组织管理环节。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理论教育、思想引领与成长服务的基础平台,也是作为党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大多数高校学生党支部有其固定的组织结构以及制度规则,以年级、专业为单位是建立学生党支部的主要形式,但大学生的学习、科研、社团活动等时间安排不一,给党支部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就学生党支部的管理制度建设,学生党员也通常以被动的姿态参与其中,仅仅只是服从安排,缺乏提出实际意见建议的热情。

就组织活动而言,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大多局限在“三会一课”即支部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和党课上,党支部在网络资料的利用、学生团体的合作、社会资源引入等方面远远不及其它学生组织;在内容上,组织生活相对形式单一、内容保守,显得枯燥乏味。当然也有部分活动如农家乐、春游等作为开放性的组织活动,这些活动本以“思想引领、实践应用、服务社会”为目标,却由于学生对党组织活动既定的刻板印象或主题的严肃性,参与度总是不足,直接削弱了学生党支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也体现在参与不足上。

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学生有效参与

在学生党建工作中,上述三个环节都存在参与无效或参与不足的问题,回归源头问题,应以怎样的标准选择不同环节、不同深度的学生参与党建活动?

(一)理论基础。平衡论——党建工作的平衡意味着当下的党建规则要包容吸纳多样化的学生诉求,同时也要吸纳各种参与理论思想中的共同点(任何一个有效运转的组织都需要良好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沟通),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表现为“普通学生-学生党员-党支部-党总支-党委”的双向沟通。学生参与党建工作的方式选择要随环境变化而变化,随参与的问题或活动性质不同而不同。因此,当党建活动开展之时,高校党务工作者的任务是确定学生参与的适宜范围,然后采取恰当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

(二)两个变量。这里把两个核心变量引入模型:一是任务规则,二是学生可接受性。“任务规则”是指根据上级党组织或既有文件的要求,判断要达成任务的效果和目的,从而确定任务所需体现的规则的软硬程度。在不同的党建工作环节,所要达成的效果和目的各不相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和发展环境,主要的活动目的是选拔优秀的候选人、对候选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批判与自我批评等;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和管理环节主要针对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深入教育、作风问题、组织生活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凡是不违反《党员管理手册》中的要求,党员自身的行动自主性很高,只有义务性的规定动作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党组织管理环节,在成熟化的制度基础之上,针对党支部的现实情形需要增加的党建规则可以给予学生党员参与讨论与展现学生诉求的机会,而组织活动更是少不了学生党员的主动参与。综上所述,任务规则的硬性要求越高,学生参与党建工作的限制就会越大。而“学生可接受性”则是指涉及了学生对党建工作的态度和配合程度,不管是一般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学生党员,可接受性越高,党建工作的执行力度就会越大,效果就会越好,所以学生参与的范围和程度选择要取决于党建工作对于学生参与的需求状况。如果任务极具严肃性,不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性,是作为学生党员必须负有的义务,那么只要学生完成任务就可以,如“党费”缴纳问题无需学生党员参与讨论是否交和交多少,缴纳党费是每个学生党员的义务。而如果任务是灵活性的,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符合支部特色、学生自身特色的实践形式,而在具体形式选择上由学生自由参与讨论、自由选择,活动方案也更易被接受和执行。

(三)五个问题。在考虑是否需要学生参与到党建工作环节时,首先要考虑以下五个要素,高校党务工作者通过对这五个问题或要素的回答,来确定工作环节中是否需要学生参与,需要哪方面、何种程度的学生参与。这五个问题,一是组织任务是什么?二是任务的形式强制性或单一性程度?三是学生参与是否是活动执行的必要步骤?四是谁是相关者?五是在选择组织形式时,相关人之间是否存在冲突?

党务工作者在开展党建工作时,先要明确组织任务的要求是什么,明确任务要求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然后再考虑第二个问题,如果这项任务的形式完全是强制的或者单一的,说明这项党建任务的开展不需要学生参与,如果不是就要考虑适度的学生参与;再过渡到第三个问题,考虑执行过程中学生的接受程度,如果仅让学生参与表达自己意见让组织者获取有效信息,而没有实际的接受和采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容易遭到学生的非议和反对;如果学生不参与组织执行就不可能的话,组织者就必须考虑第四个问题,谁是相关者决定哪些学生需要参与;如果相关人之间在选择组织形式上不存在分歧,活动展开过程中也不存在利益冲突,那么学生对该项活动的接受程度并不会给活动质量带来太大威胁,组织者应该采取最大限度的学生参与。

结合以上对理论基础、两个变量和五个问题的探讨,回归到最原始的问题:学生的有效参与一方面是为了反映学生诉求,但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其党建规则的平衡。那么在参与有程序性保障的同时,如何兼顾党建规则,判断该种形式的学生参与是顺应党建规则的软硬程度的呢?这就需要在参与效果层面去分析,分析在此项党建任务中的学生参与是否在党建规则的框架要求之下,最后的效果评估与纠偏环节可供高校党务工作者反思这一问题。

四、“以学生为本”——学生党建工作的原则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在于有效反映学生诉求,在党建工作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必须充分吸纳学生的建议或是意见,不管是一般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或是学生党员都要给予其充分表达诉求的机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找准党建工作的切入点,从而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然,学生主体的有效参与也需要高校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的积极引导和实践指导。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调查研究,基本面上可以先依靠学生党团组织建立学生思想动态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基本需求;在日常工作开展中要广泛发扬民主,鼓励广大学生党员献计献策,互相交流经验和感想,为学生党建工作出谋划策。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养教育不再是从前的耳提面命,更重要的是要贴合学生实际,坚持民主、公开、透明原则,充分调动全体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积极性。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环境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紧密落实,高校党建工作更加强调整体意识和规矩意识,即使在严要求高标准的党建规则下,高校教育者仍然不能忘记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原则必须是“以学生为本”。应当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终身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善于倾听学生诉求,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学生,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将培养人与激励人、服务人统一起来,不断增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真正把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教育的过程发展为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克莱顿·Thomas(JohnClaytonThomas)著,孙柏瑛等译.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黄红球.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07(2):30-32.

[3]韩亚超.近十年来高校学生党建研究文献综述[J].环球人文地理,2014(20):188-188.

[4]李幼平,高建华.论高校学生党建评价及其体系构建[J].学术论坛,2006(5):184-187.

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14级研究生

指导老师:陈保中

责任编辑:卞吉赋

此文由 中国教育导报-早教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教育导报 > 早教 »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有效参与问题

张飞燕[摘要]如何在党建规则和多样化的学生诉求之间寻求平衡点?本文分析目前学生党建工作各环节中存在的参与不足或参与无效现象,提出有效参与模型的构建落脚点在于: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注重学生诉求与党建规则的平衡。[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有效参与模型;学生诉求;党建规则